-
德以关系:从赎罪到纵容看“国家理性”的真实含义
面对这些事实,德国政府却依然在按照“国家理性”原则处理对以关系,成为西方阵营中除美国之外对以最包容的一个大国。这个“理性”既然可以包容“恶行”,当然也就沾上了无辜者的鲜血。[全文]
-
欧美贸易协议为何会出现如此“低级简单”的错误?
“规则”和“秩序”只有愿意被遵守时才管用。[全文]
-
如果我们关心中欧关系,就不要问这个问题了
今天中欧之间出现的是一种新类型:合作不顺畅,竞争无规则,冲突不排除的“混合”样态。[全文]
-
冷战形成的西方同盟,如今以“制裁共同体”续命
布鲁金斯学会报告指出,G7成员参与联合制裁的概率是非成员国的17倍。从实践结果看,“制裁”有沦为国际“低级政治”工具和轻易取代传统外交努力的危险和趋势。[全文]
-
德国为何再次成为俄罗斯的“头号敌人”?
“知俄”在德国属于“少数派”,虽然时而发声,却被边缘化;“恐俄”和“仇俄”显然更有社会基础。俄乌战争中,德国政府对莫斯科的立场越来越强硬,即便在特朗普动摇的时候,依然坚持挺乌援乌。[全文]
-
谁该有核,谁该无核?
任何以核武器相威胁或以阻止拥核而动武的言行,不管是为了所谓的“止战”,还是赤裸裸地逼对方就范,都是某种形式的“讹诈”或“恐吓”。[全文]
-
“爸爸”还是“巨婴”?总之,泽连斯基要的援助是悬了
全世界都发现,在“Daddy”特朗普那里,内坦尼亚胡明显“受宠”,而泽连斯基已相当落寞,只有欧洲这些“叔叔阿姨们”还在为他争取利益。[全文]
-
这张照片,把西方政治看得明明白白
“帮派”老大的特点和手段是什么?归纳起来无非就是恩威并施,笼络人心,拉帮结派,以强凌弱,损人利己,唯我独尊。这些特质若放到美国身上,可以说几乎无一不匹配。而综合西方阵营中各方的表现,以色列是当之无愧的“金牌打仔”,而且是功勋卓著的“双花红棍”。[全文]
-
“以贸促变”:西方对华政策为何成少败多?
西方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,是掌握话语权和制定规则的一方,是“精神灯塔”,发展方向和现代化楷模。中国只应充当西方理念和价值观的学生、中低端产业链上的“加工厂”、廉价劳动力和重要能源的供应方以及西方产品的倾销市场。[全文]
-
默茨上任满月,特朗普高兴、德国人愁
默茨的外交思路不难辩析,它既包含了“旧规”,也增添了“新意”。[全文]
-
在特朗普的勒索下,欧盟会和中国站在一起吗?
很显然,欧洲的“献媚”是因为“恐美”,是担心自己无法承受“断奶”后的痛苦。面对一个“自我优先”的美国,欧洲正在努力学会看清自己。 [全文]
-
出师未捷名先损,默茨的新联合政府藏了哪些细节?
政客中一般有两类人:第一类人追求权力是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目标,即通过掌权来推动理念的落实;第二类则是为了权力本身而追求职位。曾几何时,在不少德国人眼里,默茨属于第一类。如今“食言”似乎成了他的另一个政治标签。[全文]
-
历史正在松动,德国人对军工企业的看法变了
曾几何时,非军工企业的老板以及政府官员在公开场合连与莱茵金属CEO帕珀格同框都躲之不及。[全文]
-
今天的国际局势,和一战前有多少相似之处?
一战中战败的德国在短短20年内重新武装到可以再次发动一场全面战争,那么,为了对付俄罗斯而被武装到牙齿的乌克兰,在战争结束若干年后是否会为“收复失地”而重起战端?[全文]
-
欧美援乌的真实目的,德国人一年前就说漏嘴了
很明显,无论是高科技,还是强军力,都离不开这些矿藏。今天乌克兰是热点,明天或许就是北极圈。百姓被灌输对世界进行格式化的“好坏”之分,最后发现,自己国家的动机也不“单纯”。[全文]
-
谁在践踏乌克兰的“尊严”?
人们渴望的“和平与正义”,是否只能成为强国利益碾压下的牺牲品?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[全文]